四渡赤水
                        战役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旧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战役经过
                                    

    一字之差,土城失利拉开战役序幕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个战役。由于情报失误,土城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正是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

       对于此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有过这样的评价:“毛和他的部下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战斗。敌人并不是不堪一击的黔军,而是驻守宜宾的川军总司令刘湘手下的精锐部队,前线指挥官是外号叫‘熊猫’的郭勋祺。”敌人的兵力总数“至少1万人,而且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毛因失算使红军遇上了长征中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他得到的情报错得不能再错了。”“旅”和“团”一字之差的情报失误,让毛泽东痛心疾首、刻骨铭心,但从来都不墨守成规的他迅速从不利战局中寻找有利因素,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

       1月29日,红军在土城、猿猴两地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继而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避实就虚,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城
  
       中中央红军进入川黔滇边界地区后,国民党军纷纷西渡赤水河,进行围追堵截,而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因此,毛泽东当机立断,为了歼敌,命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据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于2月18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黔北进军。当时,毛泽东为了迷惑敌人,命令红1军团以1个团进入古蔺地区,大造“打过长江去”的舆论,迟滞川军南下。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后,出敌不意,声东击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横扫1100里,攻占了桐梓和天险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在此期间,毛泽东获悉红军占领了娄山关,打开了夺取遵义城的大门后,豪情满怀,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指战员争取长征胜利的壮志豪情。
   
     声东击西,三渡赤水牵着敌人鼻子走
       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为寻歼敌军主力,在遵义、鸭溪地区徘徊了好几天。果然,蒋介石又产生了错觉。他判断中央红军主力在遵义、鸭溪地区集中。

       3月15日下午,红军对鲁班场之敌发起总攻。但由于周浑元接受了遵义惨败的教训,命令所属部队缩在碉堡里不接战。因此,毛泽东认为,在川黔滇边区已经难以达成大量歼敌的目的,唯有再渡赤水河,利用蒋介石最怕中央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理,把敌军从碉堡里牵到川南去,然后再来一个大的机动。其实,毛泽东这时已经开始对红军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成竹在胸。他曾对刘伯承讲:“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3月16日,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茅台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并采取白天渡河的办法,故意虚张声势,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西渡赤水河进行追击,尔后东渡赤水河,迅速南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圈子。
   
    诱敌上钩,顺利摆脱四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
       当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河后,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迅速、坚决地折而向东,于3月21日由二郎滩、太平渡地区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当时,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摆出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姿态。

       四渡赤水之战证明: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也是两军最高统帅部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红军一反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攻防、打走、进退、集散等作战行动上,巧妙地运用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不断迷惑敌人,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并使敌人扑朔迷离,疲于奔命,到处扑空,十分被动;而自己则纵横驰骋,走打紧密结合,走得神速,打得主动,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战役结果及影响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毛、蒋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美国作家哈里森·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西岸——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