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创办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运动。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认为只有青年的觉醒,中国才能摆脱军阀的控制;办刊物是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的有效方式。

文献选读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新文化运动主将先后参加《新青年》的编成或撰稿,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大多供职于北大。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原则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聘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把民主和科学比喻成“舟车之两轮”,指出,一切经不起科学理性去衡量的东西,即使它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封面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胡适

鲁迅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李大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李大钊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