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进步文化的策源地”。

海派无派,兼容并蓄。

海派文化里包含着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又渗透在海派文化之中。


海派文化的溯源

海派文化,当是植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上并融汇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的上海文化。

同时,它还吸纳消化 了诸多欧美西方的元素的因素,故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韵和雅致,且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它富有阳春白雪,兼容并蓄的独特 的个性,又有下里巴人海纳百川的独有情怀。



上海浦江饭店——黄浦区黄浦路15号

就拿坐落在上海外滩的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来说吧,它建于1846年,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结构。

它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中国第一部人工电话在这 里接通,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西方马戏团最早在这里演出, 西方电影也在这里亮相,西方最早交谊舞在这里举行。。。。。。

可以说,海派文化诸多特性都能在这中国里程 碑式的建筑中体现。



海派文化的表现形式



海派文化是一种现代化的都市文化,它产生于都市生活的土壤,反映着都市人的心态,颇具市民性。

因而各种新潮小说、连环画、月份牌、电影、歌舞、酒吧在上海极其流行。

因而中西合一,渐渐形成海派电影、海派书画、海派京剧、海派民乐、海派建筑等一系列具海派特色的上海文化。



海派文化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同志曾在虹口考察时指出这里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也是“进步文化的策源地”。

建党时期, 中国共产党合理地运用了海派文化包容性、多元性、创造性的特点, 在沪广泛地展开了地下工作,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至今仍成为历史的亮点。




坐落在黄陂南路的中共一大会址,一幢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子,青红砖瓦交错搭配,半圆形的门头牌匾。

此处原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寓所,他以居住者身份作掩护,在这里,我们的党举办了彪炳史册的党的一大会议。

这些中西式的带着红色记忆的石库门房子,既是海派文化的载体,又是红色文化的摇篮。




上海共青团机关旧址——卢湾区淮海中路567弄1-6号

那时,我们党在上海办起了不少党报党刊。

如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秦和森主编的《问导》周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邓颖超主编的《支部生活》、张闻天主编的《红旗周报》。

它们在体现海派风格的同时,又将红色基因渗透到海派文化之中。



上海左联纪念馆——多伦路201弄2号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电影的发展几乎涵盖了全中国。在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下,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

小组成员不断向进步的明星、联华和艺华等公司提供带有进步意义的电影剧本,一时左翼电影迅猛发展。

夏衍与程步高合作的以“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场水灾为背景的《狂流》揭示了农村阶级矛盾和斗争。

电影一出,好评如潮,人们渴望着“中国事业随着这狂流冲向光明”。